USDT 搬币赚差价违法吗:游走在法律边缘的高风险行为

在虚拟货币交易的复杂领域中,USDT 搬币赚差价的行为是否违法,是许多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及监管政策来看,这一行为蕴含着极大的法律风险,实则是游走在违法边缘的危险之举。

USDT,即泰达币,作为一种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在虚拟货币交易中被广泛用作交易媒介。所谓搬币赚差价,通常是指投资者利用不同交易平台之间 USDT 的价格差异,在低价平台买入,再到高价平台卖出,以此获取价差利润。但这种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却隐藏着诸多法律问题。

2021 年 9 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规定,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开展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业务、虚拟货币之间的兑换业务、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虚拟货币、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信息中介和定价服务、代币发行融资以及虚拟货币衍生品交易等,均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擅自公开发行证券、非法经营期货业务、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一律严格禁止,坚决依法取缔。USDT 搬币赚差价行为,本质上属于虚拟货币之间的兑换业务,明显违反了上述规定。

从实际案例来看,已有不少因虚拟货币交易被追究法律责任的情况。2023 年,广东省高院发布一则案例,A 作为 U 商,从散户手中现金收购 USDT,再出售给收购方,按当天人民币与美元汇率兑换了约 81.4 万个 U,价值人民币 510 万。最终,法院认定 A 利用买卖虚拟货币的形式变相买卖外汇,情节严重,构成非法经营罪,A 被判处有期徒刑 8 个月。尽管该案例中涉及现金交易,但也表明司法机关对虚拟货币相关交易行为的监管态度。搬币赚差价过程中,频繁的资金流动和交易行为,很可能被认定为扰乱金融市场秩序,进而面临法律制裁。

此外,USDT 搬币赚差价还可能引发其他法律风险。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大多不受我国法律监管,平台跑路、交易数据丢失、用户信息泄露等情况时有发生。投资者在搬币过程中,一旦遭遇平台问题,导致资产损失,由于交易本身违法,将无法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同时,虚拟货币交易常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洗钱、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若投资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了涉及违法资金的搬币操作,可能会因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等罪名被牵连,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务必认清 USDT 搬币赚差价行为的违法本质与高风险性。在我国,有着众多合法合规的投资渠道,如股票、基金、债券等,这些投资方式受到法律严格监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投资者的权益和资金安全。远离虚拟货币交易,避免参与 USDT 搬币赚差价等非法活动,是保障个人财产安全、避免法律风险的明智选择。任何试图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利益的行为,最终都可能得不偿失,陷入法律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