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领域,挖矿作为获取数字货币的重要途径,其合法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加密货币挖矿,指的是通过专用 “矿机” 计算生产虚拟货币的过程,这一行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截然不同的法律界定。
以中国为例,由于挖矿活动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节能减排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早在 2021 年 9 月 3 日,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就被增补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9 年本)》“淘汰类” 目录。这意味着,在中国,加密货币挖矿属于违法活动。从危害层面来看,一方面,挖矿活动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强度高,严重影响中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加大部分地区电力安全保供压力,对国家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构成威胁,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虚拟货币生产、交易具有匿名性且不受地域限制,资金流向难以监测,极易滋生赌博、非法集资、诈骗、传销、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扰乱经济金融秩序,损害公众利益。
在国际上,各国对加密货币挖矿的态度也大相径庭。日本对数字货币采取了相对积极友好的态度,但并不支持 “挖矿” 产业发展。2018 年,日本警方加大了对数字货币 “挖矿” 软件的打击力度,将 “挖矿” 应用程序标记为 “病毒”,对相关网络运营商处以罚款并开展调查。俄罗斯则经历了政策的转变,2024 年 11 月 1 日起,一项将加密货币挖矿定性为合法行为的法案正式生效。不过,该法案对挖矿者有着严格的资格要求和诸多限制。普通俄公民可从事挖矿活动,但每月用电不得超过 6000 度,超过限额就必须注册为个体经营户并列入专门名录,同时需向税务部门申报所挖取加密货币的数量并提供钱包地址。而且,在电力紧张地区,国家有权禁止挖矿活动。此前,由于挖矿耗电量太大,俄罗斯部分地区已面临电力短缺问题,伊尔库茨克州长甚至提议全面禁止挖矿。
美国对 “挖矿” 活动没有统一限制,但各州规定有所不同。华盛顿州埃弗拉塔市曾因 “挖矿” 企业不节制用电影响居民生活用电,下达了 12 个月的 “挖矿” 禁令;南卡罗来纳州将数字货币视为证券,在没有恰当监管的情况下,相关机构向当地居民出售数字货币的 “挖矿” 行为被认定为违法。
由此可见,加密货币挖矿是否违法,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因国家和地区而异。投资者和从业者在涉足加密货币挖矿领域前,务必充分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避免因违法而遭受法律制裁和经济损失。随着加密货币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各国的监管政策也可能随之调整,持续关注政策动态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