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最早发行价格:加密货币早期的价值起点与风险启示

以太坊的发行始于 2014 年的众筹阶段。当时,项目创始人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团队通过代币销售筹集开发资金,这一阶段被视为以太坊的初始发行期。据公开资料显示,以太坊在众筹时的价格约为 0.311 美元 / 枚,投资者以比特币参与认购,总计筹集了约 3.1 万枚比特币(按当时汇率折合约 1800 万美元)。这一价格成为以太坊进入市场的起点,也为早期参与者提供了极低的入场成本。

2015 年 7 月 30 日,以太坊正式上线交易,初期在加密货币交易所的挂牌价格与众筹价相近,围绕 0.7 美元波动。由于当时加密货币市场规模较小,参与者以技术极客和早期投机者为主,以太坊的交易量有限,价格波动相对平缓。但随着区块链概念逐渐被市场认知,以及以太坊智能合约功能的逐步落地,其价格开始进入上升通道。2016 年,以太坊价格突破 10 美元;2017 年,在 ICO(首次代币发行)热潮的推动下,价格一度飙升至 1400 美元以上,较最早发行价格上涨超过 4000 倍,创造了加密货币领域的早期财富神话。

然而,这种惊人的涨幅背后潜藏着巨大风险。以太坊最早发行价格与后续价格的巨大差距,本质上反映了虚拟货币缺乏内在价值支撑的特性 —— 其价格完全由市场供需、投机情绪和资金流动主导,而非基于资产本身的盈利能力或信用背书。2018 年,随着 ICO 监管收紧和市场泡沫破裂,以太坊价格暴跌至 80 美元左右,较历史高点跌幅超过 90%,无数高位接盘的投资者遭受重创。

从政策层面看,以太坊作为虚拟货币,其交易在我国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尽管早期发行价格较低,但参与虚拟货币投资始终不受法律保护。无论是早期的众筹阶段,还是后期的二级市场交易,投资者都面临平台跑路、黑客攻击、政策打击等多重风险。例如,早期参与以太坊众筹的部分投资者,因使用非法交易平台,导致资产在平台倒闭后无法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