π 币由斯坦福大学毕业生团队于 2019 年推出,宣称是一种可通过手机 APP 免费 “挖矿” 的加密货币,用户只需每天打开 APP 点击 “挖矿” 按钮,即可获取 π 币,无需消耗大量算力和电力。项目方称,π 币旨在打造人人可参与的加密货币,未来将上线交易所实现交易流通,甚至宣称其价值会随着用户数量增长而飙升。
从运作模式来看,π 币的推广高度依赖拉人头机制。用户邀请他人加入可获得额外 “挖矿” 奖励,形成多级推广体系,这与传销的层级分销模式高度相似。截至目前,π 币尚未上任何主流交易所,也没有实际应用场景,其所谓的 “价值” 仅存在于项目方的宣传中。用户积累的 π 币无法兑换成法币或其他加密货币,更像是一串毫无实际意义的数字。
从法律和金融监管角度分析,π 币的行为涉嫌违法。我国明确规定,任何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而 π 币以 “挖矿”“升值” 为诱饵吸引用户加入,本质上是利用新用户的加入制造虚假繁荣,属于典型的庞氏骗局特征 —— 用后入者的 “期望” 支付前入者的 “收益”,一旦无法吸引新用户,整个体系便会崩塌。
多地监管部门已对类似 “手机挖矿” 项目发出警示。2022 年,某地市场监管局指出,π 币等所谓 “加密货币” 项目,通过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以 “区块链”“去中心化” 为噱头,实质是为了骗取用户个人信息和推广费用。部分用户反映,在参与 π 币 “挖矿” 过程中,被诱导下载不明 APP,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甚至遭遇电信诈骗。
与比特币等有实际技术支撑和市场共识的加密货币不同,π 币缺乏底层区块链技术创新,其 APP 仅记录用户 “挖矿” 时长和邀请人数,没有真实的区块链节点和交易记录。项目方不断拖延上线交易所的时间,却持续通过社交媒体渲染 π 币的 “潜在价值”,目的就是维持用户粘性,以便进一步收割流量或引导用户参与其他付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