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拟货币市场的诱惑下,部分用户试图通过电脑挖矿赚取收益,但这一行为在我国面临明确的政策限制与法律风险,被查处的可能性不容忽视。
从政策层面来看,我国对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的整治态度坚决。2021 年,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整治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的通知》,明确将虚拟货币挖矿列为淘汰类产业,要求各地全面排查并关停挖矿项目。此后,内蒙古、青海、四川等多地相继出台具体措施,对数据中心、企业及个人的挖矿行为进行清理整治。例如,内蒙古通过断电、拆除设备等方式关停虚拟货币挖矿项目,青海则对利用清洁能源进行挖矿的行为进行严格管控。这意味着,无论使用个人电脑还是专业矿机,挖矿活动均已触碰政策红线,属于被整治的范畴。
用电脑挖矿被查处的案例并非个例。在浙江、江苏等地,警方曾查处个人利用家用电脑集群进行挖矿的案件,涉事设备被依法扣押,相关人员还可能面临批评教育或行政处罚。部分企业员工利用公司电脑资源挖矿,不仅被单位追责,还因涉嫌非法占用公共资源被有关部门调查。这些案例表明,个人挖矿行为并非 “无人监管”,相关部门通过监测电力消耗、网络数据等方式,能够锁定挖矿活动的位置和主体。
从法律角度分析,虽然我国尚未针对个人挖矿行为设立专门的刑事罪名,但挖矿活动衍生的诸多行为可能触犯法律。例如,为挖矿购买或使用盗版软件、破解电力计量装置偷电,可能构成盗窃罪、破坏电力设备罪等;若通过挖矿获取的虚拟货币参与交易,还可能违反国家关于虚拟货币交易的禁令,涉及非法金融活动。根据《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参与其中可能导致财产损失,且不受法律保护。
此外,用电脑挖矿还面临多重隐性风险。个人电脑的算力有限,挖矿收益往往难以覆盖电力成本,多数情况下属于 “赔本赚吆喝”。同时,挖矿过程中电脑持续高负荷运行,会加速硬件老化,缩短设备寿命,甚至因散热不良引发火灾等安全事故。更重要的是,挖矿软件多来自非正规渠道,可能被植入恶意程序,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或设备被远程控制,沦为他人的 “肉鸡”。
用电脑挖矿赚钱不仅违背国家政策导向,还存在被查处的现实风险,同时伴随着经济损失、法律责任和安全隐患。在监管日益严格的背景下,个人应认清虚拟货币挖矿的危害性,主动停止相关活动,避免因小失大,遭受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