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为何不禁止派币了:误解背后的监管真相

“国家为何不禁止派币了” 这一说法,本身就是对监管政策的严重误解。我国对派币这类虚拟货币的打击从未松懈,相关监管措施始终在持续升级,所谓 “不禁止” 的假象,实则是犯罪团伙不断变换手法逃避打击的结果。

从法律层面看,国家对虚拟货币的态度从未动摇。2021 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就明确将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列为非法金融活动,派币因涉嫌传销、诈骗,被多地监管部门点名预警。2025 年最新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中,再次强调派币等 “空气币” 的危害,要求金融机构、支付平台对相关交易进行严格拦截。截至目前,我国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或机构批准过派币的发行与交易,其本质仍是未经许可的非法金融活动。

所谓 “不禁止” 的错觉,源于派币的隐蔽性与监管难度。与比特币等公开交易的虚拟货币不同,派币主要通过社交网络、线下推广传播,其 “挖矿” 行为仅存在于中心化 APP 内,不接入公开区块链,交易多通过私人转账或非法场外平台进行,难以被实时监测。犯罪团伙还会将服务器架设在境外,利用 VPN 等工具躲避追踪,给监管部门的查处带来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放弃监管 ——2024 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派币相关诈骗案 137 起,抓获犯罪嫌疑人 892 名,涉案金额达 18 亿元,有力打击了其嚣张气焰。

派币的传销本质决定了其必须被持续打击。它采用 “拉人头算力” 模式,用户邀请人数越多,“挖到” 的派币越多,形成金字塔式层级结构,这与我国《禁止传销条例》中定义的传销行为完全吻合。2025 年江苏某案例显示,派币推广团队已发展至 30 级,参与人数超 50 万,顶层人员通过抽成非法获利 2.3 亿元。此类模式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侵害公众财产安全,国家不可能放任其蔓延。

当前派币仍在流传,更凸显了监管的长期性与复杂性。犯罪团伙会不断包装话术,将派币与 “区块链创新”“金融自由” 等概念捆绑,甚至伪造 “国家试点”“央行合作” 等虚假文件误导公众。但只要认清其 “无实体价值、靠拉人头牟利” 的本质,就能识破骗局。监管部门也在不断升级技术手段,通过大数据监测传销网络,联合境外执法机构打击服务器,压缩其生存空间。

“国家为何不禁止派币了” 的疑问,本质是对监管进程的不了解。从政策到行动,国家对派币的打击从未停止,只是非法活动的隐蔽性延长了整治周期。对公众而言,需牢记虚拟货币交易不受法律保护,远离派币等非法金融活动,才是守护财产安全的根本之道。任何试图挑战监管底线的行为,终将受到法律的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