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加速渗透的今天,“数字资产” 不再是专业领域的术语,而是逐渐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老百姓若想合法合规地拥有数字资产,需遵循 “风险可控、路径清晰” 的原则,从正规渠道入手,避开投机陷阱。
首先,可从普及度高、监管明确的数字资产类型起步。最基础的是各类平台账户内的合法资产,如支付宝、微信支付中的余额,这些本质上是依托法定货币的数字化形态,由持牌机构托管,安全性受法律保障。进阶选择包括公募基金的数字份额 —— 通过银行、券商等正规平台购买的指数基金、ETF 等,其份额以数字形式记录在账户中,兼具流动性与合规性。此外,部分银行推出的数字人民币钱包也是合规选择,作为法定货币的数字化形式,数字人民币由央行发行,可在指定场景中流通,是零风险的数字资产持有方式。
对于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老百姓,可关注国家认可的数字产权类资产。例如,通过正规版权平台购买的数字音乐、电子书籍,或在合规 NFT 平台(如国内部分基于联盟链的数字藏品平台)上获得的数字艺术品,这些资产拥有明确的权属证明,受《著作权法》保护。但需注意,购买此类资产应选择经监管备案的平台,避免参与无资质平台的投机性交易,尤其要警惕以 “数字藏品” 名义进行的非法集资活动。
拥有数字资产的核心前提是掌握基础的安全管理能力。无论是平台账户还是数字钱包,都需设置复杂密码并定期更换,开启双重认证(如短信验证、人脸识别);避免将资产集中存储在单一平台,可分散在不同合规机构以降低风险;对于涉及私钥的数字资产(如合法区块链钱包中的资产),务必牢记 “私钥即所有权”,切勿向他人泄露,建议采用离线存储(如硬件钱包)的方式保管。
需特别警惕的是,虚拟货币并非合法数字资产。我国明确禁止虚拟货币交易炒作,老百姓若参与比特币、原力币等虚拟货币买卖,不仅不受法律保护,还可能面临资金损失、法律风险。市场上所谓 “虚拟货币是未来数字资产” 的宣传多为骗局,需坚决远离。
老百姓拥有数字资产的关键在于 “合规” 与 “理性”:优先选择国家认可、监管覆盖的资产类型,通过正规机构获取,同时提升自身数字安全意识。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守住法律底线,才能真正享受数字资产带来的便利与价值。